听书阁 - 历史小说 - 明末工程师在线阅读 - 第一千二十二章 聚宝盆

第一千二十二章 聚宝盆

        九月十七,李老四骑马走在暹罗的湄南河平原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定国骑在李老四的旁边,向李老四介绍山区中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伯爷,如今山区中的日本武士已经基本控制了局势。各地的中南半岛土著都基本被镇压,除了极少数武士失败被土著赶了出来,大多数武士都成功成为了山区中的管理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好奇地问道:“还有武士打不过土著,被赶出来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定国笑道:“总有滥竽充数,武艺不精的武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点了点头,看向了北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山区里使用武士作为基层管理者是十分划算的事情:中南半岛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,这里的农民也没有汉人那么勤劳,一年到头只能糊口。这里的土地虽然肥沃,但这里的人却得过且过,成年人人均只耕作两、三亩的水田,每人平均只收获五、六石的稻子。算上老人儿童,每个人仅仅有三石左右的粮食做口粮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武士们虽然能够获得总田赋的十分之一作为俸禄,也不过是获得四个土著的生活资料,十二石粮食而已。这些粮食按照范家庄的粮价来说不过是三十两。
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,武士们为李植维护大山中的秩序,每个月月钱只有二两五钱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这些武士们要能文能武,不但要武艺精湛镇得住大山中的山民,还要有算术能力能够收税算账。

        放眼望去,整个东亚和东南亚,同时具备这样文武才能的群体也只有日本的武士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个日本武士每年都要为李植输送近三百两的田赋收入。而且日本武士还往往擅长水利和梯田技术,能够督促懒惰的东南亚土著发展农业。所以说李植未来的中南半岛的田赋收益还会继续扩大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觉得,真田信之临死前提出的用武士管理山区的建议当真是一个好建议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关键的是,武士们也喜欢做这件事情。武士们很享受作为基层管理者的风光。把失业的武士从日本运到东南亚,极大降低了日本爆发武士起义和战乱的风险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箭三雕的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觉得随着计划的顺利展开,王爷一定会夸奖自己这个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未来几年,随着迁入山区的东南亚土著渐渐开发出山谷田地和梯田,中南半岛每年将给一镇九省输送以千万两计的田赋。随着这笔收入的逐渐增加,王爷的实力也会有上一个台阶。

        王爷可以养更多的虎贲军了,听说王爷最近已经有了扩军的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王爷显然不是一个醉心于钱财的人。对于李植来说,更重要的是让汉人在新的土地上孽殖。也就是说,最关键的是安置好从内地迁来的汉人移民,真正把东南亚变成汉人的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植大笔地投资于移民的迁移,大量补贴愿意南下开垦东南亚的汉人农民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定国指着前面的一片树林,大声说道:“伯爷,过了那一片小树林,就是湄南河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现在齐王在各地广泛宣传移民东南亚的好处,民间的轮船公司像是倾销货物一样将一船又一船的移民,一船又一船的移民物资送到中南半岛来。这些新移民到达的地方甚至来不及取名字就开始建设了,中南半岛的军管政府只能以数字来给这些汉人殖民地命名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在马上坐直了,顺着李定国的手指看了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湄南河平原的绿野葱葱,便映入了李老四的眼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到处都是低矮的热带雨林和树林之间的稻田,地势十分的平坦。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小河流过,让整个平原显得极为富饶肥沃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平原上有很多地方还未开发,树林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单论农业生产条件,东南亚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。日照充沛降水充足,平原地区土地平坦河流众多。然而在十七世纪,这里的土著民族却没有大力发展农业的组织能力,白白浪费了这样沃野千里的大平原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说,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在这个时代基本是无人的沼泽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这样的局面就要被一船一船迁来的汉人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“驾”地一声,策马冲了出去,朝前面的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驰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越过那片树林,李老四看到了一个五、六十间砖瓦房子组成的村庄。

        村庄的附近有几十个儿童在那里蹦跳玩耍,几个老头老太在那里守着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村庄的外面,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水田。那些水田蔓延在一条小河的两侧,不知道有多少亩。小河上已经架起了龙尾车,龙尾车旁边有水牛在不断地转动,河水不断地通过灌溉渠流入水田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看到一些农民驱赶耕牛,在水田里插秧。

        和江南的水田不同,湄南河平原这里的水田位于热带,最冷的冬天温度也有十度以上。一年四季都光照充足,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。所以即便是现在九月,农民仍然在种植第三季水稻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对那些蓄力驱动的插秧机有了些兴趣,停马下来看了看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机器由蓄力驱动,随着水牛不停往前走,机器将一个大铁盘上密密麻麻的秧苗插进了水田里。李老四仔细观察了一番那些田里的秧苗,发现秧苗插得很正,秧苗和秧苗之间的行距保持得很好,看上去十分整齐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跳下了马,走到了田垄深处,朝那些农民喊话道:“老乡,你们这机器叫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些农民抬头看了看李老四,见李老四一身血红色军装像是个大官,便恭敬地答道:“官爷!这是王爷给我们发的畜力插秧机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老四问道:“插秧也要用机器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个老农停了身边的耕牛,笑着答道:“官爷,这王爷的插秧机真是神仙机器。以前我们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七分地,插不了一亩地,所以一个人只能照看二十亩庄稼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有了这畜力插秧机,我们一天可以插五亩水田,插秧这个最忙的事情变成最轻松的事情了。再配合王爷给我们贷款买的畜力收割机,我们一个人照看四十亩水田不成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了王爷新发明的机器,这暹罗的平原当真要变成我们的聚宝盆!”